查看原文
其他

康德和黑格尔对于逻辑学的不同看法

多特姚 DrYao的学术圈内圈外 2023-05-11


编者按:今天继续更新春季康德精读班作业,来自涛涛同学,主要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于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观点的阐发,以及康德和黑格尔对于逻辑学的不同看法。全文共3000字。欢迎关注视频号和b站号(多特姚)、抖音号(多特姚)


03

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康德非常重视这三门学科之间的关系,这种学科划分的思路来自于莱布尼茨,但莱布尼茨是把科学分为: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在这里不赘述为什么两人学科划分有所不同。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康德在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序言里都提到,数学和物理学都走上了一条科学的康庄大道,但形而上学却没有,因为它(宗教凭借权威)回避了批判,由此可见康德在做批判工作时所具有的学术包负。康德毫无疑问地希望形而上学可以效仿数学和物理学,走上一条科学道路,而为了这个目的,康德在第二版演绎中明确说了,他汲取了这两门学科的成功经验。

    从学科的研究对象来说。康德在第一版序言中并没有把数学和物理学铺开阐释,但在第二版中讲述的很详细。在第二版序言中,康德并没有详谈数学和物理学,他在导言中进行了更详细的阐释。数学的命题都是先天的,但它的命题必须被应用于直观,这个直观指的是纯直观。

物理学(自然科学)的命题虽然是先天的,但它有另一个来源——现象(物理学的命题来源是现象?因果联系是可以从自然现象里总结出来的?),所以它一方面被动地获取现象(什么叫“获取”对象?),另一方面主动地把由此获得的原理以“命令”形式要求自然符合原理。
相对来说,数学对客体的先天规定比自然科学更加纯粹,因为它不来源于现象,而物理学的其中一个来源就是现象。(这一段是你自己的设想吧?物理学的来源怎么会是现象?康德说的物理学走上了知识学的康庄大道,意思是物理学原理能够先天应用在现象上。)
形而上学比数学更加纯粹,因为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不来源于现象,还具有独立的地位。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纯概念,例如上帝、灵魂等;数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数学命题,例如5+7=12。在康德看来,纯概念可以不与被给予的对象结合起来,但数学命题必须被应用于现象。
    这三门学科按照纯粹程度来看,可以排列成:形而上学→数学→物理学。这种学科框架并不是康德的首创,千年前的柏拉图早就奠定了基础。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六卷里就提出了“四线段”,第一段是noesis,对应形而上学;第二段是dianoia,对应数学;前两段属于第一部分的知识,即episteme,真理;第三段pistis和第四段aconsia(
为什么不是eikasia)属于第二部分的知识,即doxa,信念;
对于柏拉图而言,doxa沾染了感觉经验,所以不可能是真理,但是在康德这里,这部分的知识对应于物理学(康德的物理学也不是对应doxa,康德的物理学研究的依然是先天的范畴如何应用在自然界,这种应用得来的知识是普遍必然的,doxa是可变的!),可见康德比起柏拉图对感觉经验的认可程度高很多。


04

《精神现象学》序言与《纯粹理性批判》序言——康&黑:科学知识论的比较


    康德所认为的科学性,指的是外在对象符合主体的认识原则,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必须契合人的逻辑形式。但理性本身存在二律背反,因为它总有将先天知识应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自然形而上学倾向,这是导致独断论的根源(独断论在康德那里指的是不审问理性运用本身的界限和范围)。所以,尽管康德要求经验对象服从于理性的“命令”,但他反对理性完全只凭借其自身的“冲动”去构建知识。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写道:“理性乃是有目的的行动”,这个理性是属于“绝对”的,也就是属于“上帝”的。“上帝”是最高的理念,也是最抽象的概念,在康德那里它是不可被认识的对象。但是在黑格尔这里,“上帝”不仅仅是属于人的理念
(上帝这个理念在何种程度上属于人?这样的表述十分不规范),它还是科学发展的起点(什么叫科学发展的起点?慎用类似于起点这样的词)。
它作为真理的主体经过:自在——自为——自在自为,这三个阶段,最终成为科学知识,科学真理则是这个运动过程的整体。由此可见,黑格尔不同于康德的关键点在于,他并不认为理性的自然形而上学倾向是一种消极的东西,不认为这会带来独断论的困境,恰恰是这种目的性才使得科学成为科学自身(理性的自然形而上学倾向=目的性?)。



康德在第二版序言里提到:
    “BXX这种知识只涉及现象,事物自身与此相反虽然是就其自身而言现实的,但却不能为我们所认识。因为必然地推动我们超越经验和一切显象之界限的东西,就是理性在物自身中必然地并且完全有理由为切有条件者要求的、从而条件的序列作为已经完成了的而要求的无条件者。现在、如果人们假定,我们的经验知识遵照作为物自身的对象,将发生的情况就是;根本不能无矛盾地思维无条件者;与此相反,如果人们假定,我们对事物的表象如同它们被给予我们的那样,并不遵照作为物自身的对象,而是毋宁说这些对象作为显象遵照我们的表象方式,那么,矛盾就被取消了;”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它基本上概括了康德的真理观,大致上划清了理性(建构)和知性(规范)的界限。正如上面所描述的,康德反对理性完全只凭自身的冲动去建构知识(一路追逐到无条件者),因为这总会带来矛盾,而无矛盾的知识才是真理;但黑格尔显然不同于康德,他认为真理恰恰是矛盾的、不断发展的,因此在他那里,理性和知性之间的界限并不像康德那般不可逾越(不是理性和知性的界限不可逾越,而是真理本身是发展的,是一个整体,知性和理性是认识真理的不同阶段,知性误用带来的二律背反,就是黑格尔的矛盾,恰恰是知识的一个环节)
这背后有一个隐藏的底层逻辑:物自身属于不生不灭的超验世界,这个世界只有智性直观才能看到,而康德认为人类没有智性直观只有感性直观,因此我们只能认识有生灭的现象界;这里依然没有脱离柏拉图奠定下来的理念论的框架(虽然有两个世界的划分,但明显康德的立场更偏向于亚里士多德,也就是你所谓的“逻辑学作为中介”,但逻辑学必须要依赖于横跨两个世界的理性、其实本质上还是理性批判,逻辑学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本身不能动,只有灵魂能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德就只是利用逻辑学在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之间找到了一块空地作为中介,以此联结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理念世界为可感世界的内容提供无内容的保证,可感世界的一切内容仅仅按逻辑学的规则被组织起来。
这同时意味着,人类认识的最高点是逻辑学(什么叫作人类认识最高点?即使有最高点,也应该是形而上学),人类不能突破逻辑学进入理念世界,而纯思维的建构在层次上对应理念世界,(纯思维怎么能对应理念世界?纯思维明明是理念世界的降级,也就是形而上学的重大变化、即,在认识论转向之后就变成了对范畴的讨论)因此人类虽然能进行纯思,但纯思的内容却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所以一旦人类把纯思的内容应用在经验对象上就一定会产生谬误。



    黑格尔相应地说道:
 “现象是生成与毁灭的运动,但生成毁灭的运动自身却并不生成毁灭,它是自在地存在着的,并构成现实和真理的生命运动。”黑格尔这里的“运动自身”指的就是真理自身展开的方式,这个方式是不生不灭的,而这个方式是逻辑的方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是逻辑学,与康德对逻辑学的推崇不无关系)。

与康德不同的是,黑格尔的概念与现象界有关(黑格尔的概念指的是什么?是存在论、本质论之后的那个阶段吗?那如果是这样,概念不仅包含了现象,还包含了纯思维本身),他认为纯思的内容(概念自身的运动)恰恰是现象生灭变化的逻辑形式,这也就意味着理性(建构)和知性(符合)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性实际上需要理性的纯思来提供内容才能提出有生命的真理,而不是一个干瘪的图表。


广告时间:多特姚建立了一个收费的读者群,读者群里每日更新讲座信息,全部经过多特姚精挑细选,把握中国学术圈最新动向(主要是发现大家对各种在线讲座没有鉴别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阅读哲学书籍、甄别译本好坏)。
同时可以讨论读书、考研升学的问题,每天更新各种学术信息,欢迎各位入群,一起爱智慧。后台回复“”,获取入群相关信息。
回复“班”或者“课”多特姚的康德精读班继续招生啦~回复“付费”,获取付费咨询相关信息(多特姚有辅导考研和考博的成功案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